近日,一批集成了智能信息素引诱与精准光源诱捕技术的新型监测设备在中山国家森林公园完成布设并投入常态化运行。该智能信息素光源诱捕器通过“生物精准诱引+智能数字化监测”的创新模式,实现了林业有害生物的精准定位、实时追踪与数据化分析,为林间虫害防治提供了高效、环保的技术支撑,标志着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迈入智能化、精准化新阶段。

森保教研室马涛老师重点开展昆虫信息化学物质的分离鉴定、缓释载体递送体系构建、化学通讯信号生物合成机制,以及基于昆虫信息化学物生态功能解析的绿色防控技术研发,最终实现对重大林业害虫全生育期一体化绿色防控,其转化的技术产品(绿翅绢野螟诱芯、团花绢野螟诱芯、柚木野螟诱芯、灰茶尺蠖诱芯、马尾松角胫象引诱剂),联合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智能数字化监测设备,相继在林间示范推广。

据了解,传统林间虫害监测多依赖人工巡查、黑光灯诱捕等方式,存在监测范围有限、数据滞后、人力成本高等问题,难以适应大面积林区的动态防控需求。此次投入使用的智能信息素光源诱捕器,创新性地将特异性信息素诱剂与智能光谱调节技术相结合,通过释放针对特定害虫的生物信息素,精准吸引目标害虫靠近,再配合可调节波长的光源诱捕模块,大幅提升诱捕针对性与效率。同时,设备内置的温湿度传感器、环境参数等数据,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同步至云端监测平台,实现虫害发生动态的24小时不间断追踪。
“以往巡查一片1000亩的林区,需要3-5名工作人员花费2-3天时间,还容易遗漏虫害隐患。现在有智能诱捕器,后台能实时看到每个监测点的害虫数量变化,一旦达到预警阈值,系统会自动推送提醒,我们就能精准安排防治工作。”中山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王玲高级工程师介绍,该设备不仅减少了80%以上的人工巡查工作量,还能提前7-10天预判虫害发生趋势,为科学用药、精准防治争取了关键时间,有效降低了农药使用量,兼顾了生态保护与林业生产效益。
智能信息素光源诱捕器的推广应用,不仅解决了传统林间虫害监测“难发现、难追踪、难预警”的痛点,更构建了“监测-预警-防治”的全链条智能化防控体系。下一步将继续扩大设备布设范围,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监测算法,推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为我省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安全提供更坚实的技术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