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关键节点,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创新课程思政形式,将育种学课堂搬到乡村振兴主战场。3月18日,周玮副教授、欧阳昆唏副教授带领2023级林学专业本科生赴凤安镇竹塘村、佛岭村,开展“生态振兴+绿美创芯”为主题的课程实践活动,以桃金娘扦插和青梅嫁接为载体,为当地特色产业注入科技力量,更为青年学子打造了一堂生动的“乡村振兴大思政课”。
以劳育德:在田野间上好“知林、爱林、兴林”必修课。清晨的竹塘村桃金娘育苗基地,26名学子化身“新林人”,在周玮副教授指导下学习插穗修剪技术。“插穗切口要平滑如镜,这既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专业精神的锤炼”。教师将技术操作与职业价值观教育深度融合,引导学生领悟“工匠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的时代内涵。学生们手持剪刀,反复推敲45度斜剪的精准角度,在课程实践中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哲理。
以行践知:砧穗相生处解码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下午转战佛岭村青梅林,欧阳昆唏副教授现场演示嫁接技术时强调:“嫁接不仅是枝条的愈合,更是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对话”。学生们现学现做,将课本理论转化为指尖的嫁接刀法,在砧木与接穗的结合处,完成对“农科报国”使命的具象化认知。当亲手嫁接的青梅苗抽出新芽时,学生们读懂了乡村振兴的密码——那是科技的温度,更是青年的担当。
此次活动共扦插桃金娘插穗960株、嫁接青梅苗53株,这堂行走的育种学思政课把课程实践搬到凤安镇“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教的是扦插嫁接生根发芽的林科本领,长的是强林兴林的绿美根系,既为凤安镇生态产业注入“科技芯片”,更探索出“专业实践+思政教育+乡村振兴”三融合育人模式。随着一株株苗木在红土地上扎根,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正在南粤乡村开花结果,培育着既有过硬本领、又有家国情怀的“绿美广东”建设者。
初审/周玮
复审/王国辽
终审/吴迪 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