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概况
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始于1927年建立的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植物园,已获批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博士点(2021),2023年转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博士点。我校风景园林学科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和优势:“善境”是学科的价值取向和目的,通过人类善待自然达到自然善待人类的“人与天调”是学科的手段,处理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中的“人天关系”是学科的特质。将发挥以生态学为导向,结合与林学、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优势,紧密结合高密度城市群生态系统的需求功能,深化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韧性景观规划设计,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和生态修复学科方向;继续发挥我校在地带性植物的种质资源收集和园林应用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深化风景园林植物应用研究;并深入研究罗彤鉴教授的岭南传统文化和美学理论体系,结合遗产保护理论,形成岭南特色的风景园林历史与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积极探索数智风景园林新技术、新方法。
本学位点共有专任教师50名,其中正高级职称10名,副高级职称31名;博士学位教师37名,占总人数的74%;专业型硕士导师32名;引进专任教师1名。目前在校生251人,2024年招收了90名学生,培养了62名毕业生,4名境内升学。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积极推进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该学科依托于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的政策优势,以及作为广东省首批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的实践基础,构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体学科。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方面,建立了由9名专职辅导员和3名兼职辅导员组成的专业团队,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通过个性化指导,促进学生在思想、学术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学科将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体学科和教学内容,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强化学生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认识和认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学科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中,强调学生组织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干部的政治素养和领导能力,推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总体而言,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通过党建引领、课程思政、校园文化建设和日常管理服务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套全面、有效的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1. 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本年度学科教师攻克难关,结合研究生培养化,完善了线上线下课程的研究生教学及学位评审工作。针对最新的国家发展方向及行业动态,2024年本学位点进一步优化研究生课程,完成了新一轮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开设的专业课程36门,其中核心课程包括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与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等。
2. 导师选拔培训
加强导师选拔机制,立足风景园林学科特色,结合本学院多学科优势,吸纳城乡规划、旅游管理等相关学科优秀导师,扩大导师队伍。
用定期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生导师培养,特别是新聘指导教师必须培训上岗。强化了导师对于研究生培养管理规定和指导研究生系列规章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有效保障学科硕士质量。
3. 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秉承“营山营林,树木树人”院训精神,继承王绍增先生“善境”伦理与“营境”思想,突出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特点,通过推进“四聚焦·四引领”系列举措,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制度建设支持教师全身心投入科研与教学,严守学术道德底线,无任何学术不端行为。
4. 学术训练情况
2024年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科研训练,研究生均在其中承担了重要科研任务,荣获2024年IFLA社会与社区健康类的荣誉奖等学科竞赛奖项。
5. 学术交流情况
特邀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哈佛大学、伦敦大学、同济大学等国际学者作为客座教授或直接参与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交流。
6. 研究生奖助情况
2024年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8人,学业奖学金244人,一等奖学金49人、二等奖学金73人、三等奖学金122人;针对研究生发放补助4891000元,达到研究生100%覆盖。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1. 人才培养
基于真实语境的设计主干课程体系构建。以解决真实世界语境中的复杂性问题为导向,建构以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为导向的规划设计主干课体系,与企业共建设计studio,依托真实项目展开设计教学。
基于校企协同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推广双师制,邀请行业知名设计师、管理岗位领导和工匠大师走进课堂。与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新建立全国示范性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依托国家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示范作用,推行产学研一体化教学,进一步加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实践基地网点的建设,为研究生提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科普教育等实习实践教学平台。
构建高效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教务员+辅导员+教师+导师+教学督导“五方联动”的教学监控机制,强化教学评价结果的运用,将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与教师年度目标考核、教师职称评审挂钩。
严控毕业论文质量。严格实施开题报告评估+中期考核+论文预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四环节”制度,论文采取双盲评审,最后由学位分委员会对论文质量进行审核。
2. 教师队伍建设
本学位点专任教师50人,其中正高级10人,副高级31人,中级9人,其中具有境外留学经历的有29人,博士导师8人,硕士导师32人。联合校友优势资源深度介入培养环节,邀请上市企业高管及地方部门主管为硕士二导。邀请广东传统技艺非遗传承人作为学院客座教授,直接参与非遗实践教学。
3. 科学研究
本学科专任教师获得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3项、其他政府项目6项以及横向项目26项,项目经费累计1237.36万元,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比例达到了100%。
4. 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围绕岭南传统造园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创建岭南民艺平台助力传承,以在线课程、非遗大师走进校园、民艺体验工作坊等传承保育形式,宣讲传统造园技艺的传承与保育,为6位省级传承人,20多位青年传承人在高校平台提供技艺活化和数字化传承服务。
5. 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情况
本学科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建筑与建成环境学院合作设置本硕连读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毕业生获得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士学位与纽卡斯尔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1. 研究生规模和结构
今年招收专硕生90名,其中本学位点的导师招收了42名,硕导人均招生数约为2.14个。
2. 研究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研究生发表高质量论文、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比例偏低,需要建立更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3. 学位论文抽检情况
本学位点硕士盲审比例为10%,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在国家和省级抽查合格率为100%。
六、改进措施
1. 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有待加强。尽管本学科研究生在国家留学基金、粤港澳大湾区专项计划、企业联合专项等资助下,大量参与国际交流和联合培养,但本学科境外留学生比例不高。
2. 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青年拔尖人才需要进一步培养,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有待加强,需要进一步根据学科特色与发展方向组织和凝练教学与科研团队。
3.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突出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特色,加强行业服务、地方服务,在粤港大湾区、乡村振兴、国土空间规划、省“百千万工程”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