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20-85280256  招生电话:020-85280255

我院本科生在国际菌物学期刊Journal of Fungi发表论文

发布者: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发布时间:2023-12-22浏览次数:1469

近日,我院2022级森林保护1班的本科生杨坤龙同学在国际菌物学期刊《Journal of Fungi》在线发表了题为“Mushrooms Adapted to Seawater: Two New Species of Candolleomyces (Basidiomycota, Agaricales) from China”的研究论文,报道了来自广东省红树林中的两个海洋蘑菇新种。

 


海洋真菌迄今报道了近两千个物种,但其绝大多数是肉眼不可见的小型真菌。以往的研究认为,具有产“蘑菇”(大型、肉质、近似伞形的担子果)潜力的海洋担子菌是一个十分稀少的类群,其中确认专性的成员主要位于尼亚马勃科(Niaceae)和膨瑚菌科(Physalariaceae)。它们受制于长期或间歇性被海水浸没的环境,即使肉眼可见也只形成极微小(通常不超过2 mm)的腹菌状、挂钟菌状或不规则的退化担子果,而属于伞菌类群的成员还从未被发现。

本研究中,作者在广东省深圳市西湾红树林和广州市海鸥岛红树林中发现了具有显著的近球腹菌化伞菌状担子果的海洋真菌,对采集的40余标本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分子标记测序,通过系统发育分析识别出位于小脆柄菇科、堪多脆柄菇属的两个新种,分别命名为褐果漂泊堪多脆柄菇Candolleomyces brunneovagabundus Kun L. Yang, Jia Y. Lin & Zhu L. Yang 2023和白果漂泊堪多脆柄菇Candolleomyces albovagabundus Kun L. Yang, Jia Y. Lin & Zhu L. Yang 2023。通过显微解剖观察揭示PGI复合体脱落的内因是菌盖-菌柄过渡区紊乱而疏松的菌丝组织。将两个物种的孢子悬液分别接种于蒸馏水和海水PDA培养基进行对比培养,发现它们在后者中的生活力显著更高,很可能已经专性地适应了海洋环境。这两个物种以其直径可达1.7 cm的腹菌化伞菌状担子果、喜盐的习性和特化的孢子传播机制成为了已知唯有的两例贴切传统“蘑菇”概念(大型、肉质、近似伞形的担子果)的海洋真菌,刷新了对海洋真菌多样性的认知。它们的发现为开发海洋真菌食品、药物和生物能源等提供了新资源,还挑战了以往研究中对海洋担子菌只产生极微小担子果的预判,暗示着海洋环境中可能有更多未被认知的大型真菌。



论文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杨祝良研究员,植物保护学院2022级本科生林嘉莹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光梅参与了本研究。本研究得到了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科技领军人才计划(202305AB350004)和云南省“万人计划”云岭学者专项(YNWR-YLXZ-2018-011)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3390/jof912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