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推进我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一流课程的意见》(粤教高〔2019〕7号)以及学校《关于印发〈华南农业大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的通知》(华农党发〔2022〕26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准确把握课程思政总体要求和农科专业学科特点,把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统一,以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为保障,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关键,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思政新体系,培养新时代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二、总体目标
强化“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将价值观塑造作为课程教学的“灵魂”,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与保障机制,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示范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思政课+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思政教育新体系,共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局面。
三、体制机制
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学院党委、教师党支部、党员教师”三级联动推进机制。一是学院党委统领,党政齐抓共管,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为课程思政改革第一责任人,直接抓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学院党政会议常态化研究课程思政改革工作;二是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功能,业务、党建深度融合,使教师党支部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战斗堡垒;三是党员教师、各级教学名师发挥先锋模范、示范作用,带动团队、教研室同步实施。
四、重点任务
实施思政元素全面融入课程、课程思政浸润、课程思政示范、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以及课程思政导向“五大工程”。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施“思政元素全面融入课程工程”
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增强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凝练农科特色,科学合理设计思政教育内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红色文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国三农教育、宪法法治教育、创新创业及职业素养教育等,将思政元素全面融入每一门课程教学中。
1. 理想信念教育
牢牢抓住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成长。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红色文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多途径、有序推进的原则,把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中,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加强先进文化教育及弘扬传承,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 大国三农教育
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聚焦时代发展和国家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及大国三农教育,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牢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责任感、使命感。
5. 宪法法治教育
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6. 创新创业及职业素养教育
围绕双创精神、职业道德、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把创新创业教育及职业素养有机融合到日常教学中,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更是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二)突出全程思政涵养,实施“课程思政浸润工程”
把课程思政建设纳入“三全育人”大格局,与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等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紧密结合。林学、风景园林、园林等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及森林保护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纳入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专业、其他每个专业建设一门课程、每门课程建设一个课堂。二是以社区党建为抓手,统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课程思政的融合与衔接,形成全过程价值引领的育人机制。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创新教学设计。完善现有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在教学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探索最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校内校史馆、农博馆、思创园等现有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实现“门门有思政、课课抓育人”的教学氛围。
提升课程思政的实践品质,充分发挥思创园的价值引领作用,推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在课程思政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在学生成长中的引领作用,发挥好思政课程领头羊作用,做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衔接;开好开实劳动课程,改进专业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励志力行。
(三)注重课堂育人实效,实施“课程思政示范工程”
加大课程思政改革力度,重点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加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建设13门(4个一流专业建设2门课程,其他专业建设1门课程)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育人效果显著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探索“课程思政”多元化教学方法,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打造26个(每门课程至少打造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总结“课程思政”成效好、反响佳的教学案例,形成13个(每门课程1个)参考性强、推广价值高的典型案例,为提升课程育人效果提供借鉴。把“课程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专业教育,涵盖所有课程,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实现价值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微信、校园网等信息技术平台,大力推广课程思政改革先进经验和做法,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顶层设计,实施“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工程”
强化教师德育意识和能力,明确文化引领、价值引领在教师教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地位。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将课程思政改革要求纳入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体系,融入到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常态化开展集体教研、教学观摩、经验交流和学习培训活动,举办“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坚持“以赛促研、以赛促教、以赛促建”。支持教师开展课程思政重点、难点和前瞻问题研究。强化典型示范作用,选树4个以上课程思政优秀教师,重点建设4个以上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切实提升教师队伍课程思政能力。
(五)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课程思政导向工程”
加强课程督导与交流,组织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与相关专家共同听课、集体备课,对课程内容、形式、效果等加强探讨研究,实现全过程指导。完善激励评价机制,鼓励教师投入更多时间精力研究课程思政,将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纳入评教指标,注重运用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落实育人价值导向,形成全员育人有效机制。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成立学院“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由学院党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分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任副组长,党政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实验中心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全面领导、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学院“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和各教师党支部加强沟通,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建立院领导、教工党支部书记专项抓课程思政建设情况报告制度,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激励保障
加大对被认定为省级以上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堂的团队和主讲教师的支持力度。
(四)加强考核评价
构建多维度的课程思政改革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表彰奖励、评优评先中突出课程思政改革要求。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改革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的重要因素,促进教师全员参与课程思政改革。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教工党支部年度党建工作考评。
林风党发〔2022〕6号关于印发《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课程思政实施细则》的通知-党政联合发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