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以及《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关于加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的实施意见》(林风〔2021〕11号)文件精神,为扎实推进学院林学、风景园林、园林等3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特制订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第一章林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学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着力建设高水平教学系统,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宗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乃至全国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通过设立特色创新班、推进学分制改革等措施,搭建个性成长平台,培养“知林、爱林、营林”林业情怀,富有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具有较强的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视野,能解决林业实践问题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二、专业建设目标
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为指导,围绕“新林科人才”和“卓越林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着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和“营山营林”的林业情怀,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性人才和复合型高素质林学专业人才为目标,努力打造国际知名精品特色专业。
1.建立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强化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学林、爱林、务林”,培养“营山营林”的林业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着力打造国家级教学团队,争取特支计划(国家教学名师)零的突破。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师访学制”、“青年教师助教制”,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3.推进本科生人才培养改革,根据现代林业发展,以新林科和卓越人才培养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使专业建设契合现代林业建设需求。积极申报各级“双万”项目和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逐步扩大小班教学比例;遵循“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原则,优化“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按照“通识课要广,学科基础课要厚,专业课要精”的原则,增加慕课和选修课数量,把林业创业纳入课程体系。强化教学研究,培育一批高质量的教学改革研究论文和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
4.进一步加强教学条件建设进一步改善林学专业教学实验室条件,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加强科教协同育人、产教协同育人;坚持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进一步优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修订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引进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定期开展专业自评估,构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质量”的闭环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6.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办学,强化教师国外访学与合作交流,聘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到学院任教和指导青年教师,加大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访学的力度,争取更多的本科生交换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学科竞赛。
三、专业建设内容
(一)育人模式
1.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林学丁颖班、大学生创新研究计划,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通识教育理念,强调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三种文化之间的平衡,整合多个学科课程,通过设置跨学科课程、鼓励辅修制、双学位等一些做法,切实推进跨学科、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强化野外实践教学。鼓励学生“本-硕-博”连读,强化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师友计划的实施。力争在建设期内,学生发表论文(授权专利)10篇(项)以上。
2.科教融合教学平台质量提升工程
以本科教学实验中心为基础,打造由实验室教学平台、野外教学实习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构成的林学教学平台。强化林科教融合,全面开放科研教学实验室。
3.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积极国际名校合作,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提高师资、课程国际化程度,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选拔优秀本科生到国外进行联合培养;针对“一带一路”国家,设立学历学位项目;依托对外培训项目,积极开展发展中国家林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培训。力争在建设期内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15项以上。
(二)教学改革
1.以新林科人才和卓越人才为培养目标,针对林科人才培养和专业学科建设与国家需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构建与新时代林业功能新定位相符的涉林学科和专业新体系。完成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优化课程结构,精选核心课程,使专业建设契合现代林业建设需求。拟申报省级教改项目2-3项,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
2.以因材施教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针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增加选修课,科学设置专业模块,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针对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探索建立了“线上”网络教学与“线下”传统面授教学相结合教学模式,通过构建情境、交互、体验、反思为一体的深度学习场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4.以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针对专业教学实践薄弱的问题等问题,改变教学实习和实践的方式和方法。减少验证性试验,增加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按照“野外认知实习——综合生产实习——规划设计性实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有机整合教学实习和创新创业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独立操作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实验的能力。学生提早进入教师科研团队,使学生全程参与科研。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稳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成立本科实践教学指导中心。
5.以校外协同培养人才的模式,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学校任课,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实践。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探索“嵌入式”、“订单式”、“校地校企”合作式等多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完善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习基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6.以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针对学生应付考试的问题,采取理论知识考核与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课程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笔试与口试(包括答辩和辩论)、实践(实验)操作、计算机网络化考核等相结合,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的考察,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到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内容全面化、考核时间全程化。
7.以“立德树人,守正创新”为工作理念,针对创新创业活动与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开设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设立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奖励学分认定、提供在线课程资源等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人林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每年举办至少1次专业竞赛(科创活动)。申请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项以上。
(三)课程建设
1.将《森林昆虫学》、《树木学》、《森林培育学》以及《森林经理学》等3-4门专业核心课程重点打造成省级精品课程。逐步构建种基于“翻转”的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混合教学路径,提高教学灵活性与自主性。
2.力争建设期内开出2-4门全英课程;
3.加强教材建设。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依托,重点培育《林木群体遗传学》、《林业试验统计》、《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森林康养》、《林业信息技术》、《树木学(华南本)》等课程教材建设。
4.推进教学资源建设,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努力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鼓励教师借助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进行MOOC、SPOC、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微课等课程建设,制作完成2-3门网络在线课程并投入运行;突破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建设,拟建设《林木良种良法虚拟仿真实验》1项。
5.强化课堂教学,所有专业课程实行教学团队和首席教授负责制,专业核心课程须配备助教。每年进行教学技能培训1次和教师教学观摩竞赛1次。
(四)师资队伍建设
1.以培养林学专业和学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教学名师和领军人才为目标,实施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建立和完善激励、竞争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人员结构,加强和扩大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进修、访问和合作研究,聘请高水平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授课、开展合作研究,积极主办或协办国内外学术会议,打造国际化的教学、科研队伍。
2.强化教研室在教学组织管理的核心作用,优化学院-教研室-教学团队三级教学组织管理体系,有力保障教学质量。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3.按照学科和课程,组建相应的教学研究团队。林木遗传育种教学团队和森林培育教学团队拟申报省级教学团队,力争在建设期内申报省级教学名师1-2名。
(五)教学条件建设
1.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巩固和提升学院教学实验中心,补充和更新实验设备。
2.建设林学专业课程综合实习校外基地,重点与惠州油田林场共建教学实习基地。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
3.坚持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道路,尤其在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林下经济资源开发与利用、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管理等领域积极寻求企业深度合作。
4.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积极与周边国家合作交流。
5.建设林学专业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教学资源平台1个。
(六)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专业认证和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为抓手,完善质量目标、资源支持、组织管理、监控反馈系统的“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突出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及时反馈、改进提高,确保教学质量保障系统运行有效(依托教务处监控网络和数据,每学期进行1次督察)。
2.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坚持开展教学检查、领导听课、同行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学生信息反馈,对教学实行全方位质量管理。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每年开展1次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毕业论文质量评估、试卷质量评估、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估。
3.健全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同行听课和学生信息员的作用,利用简报、专项报告等形式将各类教学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并将相关教学检查和评估结果纳入考核,对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教师在教师发展中心培训。
4.实施“教师考评考核制”,不合格的教师高职低聘或转岗;实施教师职称晋升、评优奖励等“教学一票否决制”,增强了教师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自纠互查机制,至少50%进行盲审,盲审未通过不予毕业。
第二章风景园林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1.风景园林专业定位于培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专业目标,以“善境”价值观为专业伦理基础,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核心能力的高质量设计实践型和复合应用型拔尖人才。
2.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建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范式。
3.以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为核心,基于杜威的“思维五步法”、情境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基于学习成果导向(OBE)的教学评价体系,设计以“学”为中心的风景园林情境教学体系。
二、专业建设目标
1.对标国家本科专业质量标准等规范要求,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验收。
2.基于华南地域性特色做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为大湾区培养风景园林一流人才的主力军,保持华南片区风景园林行业校友的最广覆盖面与第一影响力。
3.基于农林院校优势构建一流专业特色,依托林学、生态学、植物学等优势学科构建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交叉学科,支持专业发展。
4.在师资力量有待完善的前提下保证一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主干设计课生师比,落实以规划设计为核心的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目标。
5.加强学风整治,基于思政教育、专业伦理教育、学科发展史教育等途径,构建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离校之后团结一致的校友凝聚力。
三、专业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执行
1.对标培养设计实践型拔尖人才,坚持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基于情境学习理论与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进一步强化全尺度、结构化的设计主干课体系;
2.对标培养复合应用型拔尖人才,提供兼具生态性、中国性、地域性的十二大类选修板块;
3.借鉴研究生培养制度,从大一新生开始制定以个人为单位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4.建构基于学习成果导向(OBE)的教学评价体系,串联整体课程体系。
(二)人才培养大纲的编制与执行
1.将构建以“学”为中心的主动学习模式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范式作为每门课程的教学理念与建设目标;
2.基于《礼记·学记》等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PBL等国际先进的学习理论,将每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落到实处;
3.基于OBE体系搭建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关系;
4.以“育人”为核心导向,将思政要素落到教学内容实处;
5.课程考核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考查,加强实践研究型、设计项目式学习与评价方式。
(三)师资队伍建设
1.为平衡教学资源,统一教学内容,严守不因人设课,不挑选学生,不闭门造车的原则,以教学团队为单位统一课件与教材,统一教学内容与方法,统一考核方式与内容;
2.以教学团队为单位管理师资和开设课程,每位老师都进团队,每门课程都以团队为单位开展教学工作,近三年新进教师与资深教师组合上课;
3.设计主干课教学团队由课程组改为年级组管理,为缓解师资不足的困境,设计主干课教学团队尽量覆盖风景园林全员教师;
4.加强中青年教师的职称建设,尽快形成以高级职称为主的纺锤形稳定职称结构;
5.培养2-3位青年教师种子选手,在省级以上教学竞赛获奖至少1项,培养1-2位中青年骨干教师,积极申报省级以上教学名师;
6.为弥补新增国际班建筑学教师的缺口,在院内或校内相关专业进行师资资源调配。
(四)教学环境建设
1.高效利用院楼空间,建设国际班专业课室共6间;
2.积极争取学校资源,利用合理排课机制在教学楼常设风景园林专业课室共8间,园林专业课室共8间,美术专业课室共4间;
3.结合38号楼搬迁物资与院楼周边环境资源,建设风景园林实践教学中心;
4.至少建设省级或以上本科实践教学基地1个。
(五)一流课程建设
1.结合专业核心课程与特色课程,设计基础(一年级组)、规划设计Studio(二年级组)、规划设计Studio(三年级组)、善境伦理学、场地生态学五个一流课程团队,以此为基础至少申报省部级以上一流课程1项和教学成果奖1项;
2.力争建设期内开出2门以上全英课程;
3.每年组织2次以上一流课程建设交流会,邀请国家教指委委员等专家来校指导建设。
(六)一流教材建设
1.积极申报、主动参与省(部)级、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工作,至少获得一项省部级或以上规划教材立项;
2.拟重点孵化教材清单:《场地生态学》、《善境伦理学》、《风景园林生态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基础》、《园林美学与文学》。
(七)教学改革
1.加强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发表教改论文20篇以上,至少立项省级或以上教改项目2项、质量工程项目2项;
2.每年邀请1-2次国家教指委专家进行教改工作指导;
3.基于华农-纽卡斯尔风景园林国际班联合办学,学习国际先进课程体系与教育经验,促进教学改革。
(八)人才培养
1.基于专业伦理与思政教育构建现代师徒制师生关系,培养面向生态建设的大国工匠型人才;
2.推进本科生个人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创新改革,保证学生从大一入学开始就清晰了解并共同制定适合自己的个人人才培养路径,鼓励复合型差异化人才培养,鼓励创新创业精神,力争学生立项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项目15项以上;
3.基于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设计主干课落实项目型学习模式(PBL);
4.基于校企合作,每学期的设计主干课期末成果邀请行业知名专家作为评审导师参与期末评图,营造真实世界语境中的设计教学氛围,加强学生与行业的联系;
5.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与国内专业竞赛,争取获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15项以上;
6.鼓励本科生进入教师科研团队,基于大创课题、毕业论文等环节,鼓励本科生发表论文(或授权专利)10篇(项)以上。
第三章园林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新农科发展背景下,秉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师资队伍为关键,依据学校发展定位,结合专业实际,遵循“以本为本、质量第一、分类培养、学科融合、协同育人”的原则,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培养能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华南地区(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二、专业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立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向全国,把本专业建成在国内,尤其是在华南地区同类型院校同专业具有较强影响力,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较强职业核心竞争力,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机制充满活力且富有成效的国家一流专业。
2.专业提升目标:基于农林院校优势,依托林学、生态学、植物学等优势学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建设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风景园林学科,支持专业发展。同时,基于华南地域性特色构建一流专业办学特色,做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园林行业一流人才输出的主力军,保持华南片区园林行业校友的最广覆盖面与第一影响力。
3.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善境”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使命感、严谨务实、创新创业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本土文化的自信和国际视野、良好的组织管理和沟通协调能力、较强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和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服务国家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复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4.师资队伍目标:建设一支学缘、年龄、职称等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5.课程建设目标:依托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打造校级以上名师引领的教学团队,建设一批慕课、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新形态课程,建设省级以上金课课程,发挥金课的示范引领作用。
6.平台建设目标:建设和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建成一批省级以上校际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立项一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7.专业认证目标: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业认证和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验收,切实建成国家一流专业。
三、专业建设内容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1.通过学院每周集中专题学习,教师党支部、教研室等基层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教研活动,同行和教学督导听课、学生评价等多元方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2.加强学风整治,通过新生入学专业教育、专业伦理教育、学科发展史教育、课程思政教育等途径,构建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打造离校毕业之后团结一致的校友凝聚力。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执行
1.以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为指导,执行2020年版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2022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工作;
2.为培养复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在目前提供的12大类选修板块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与林学、生态学、建筑学、文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交叉融合,拟开设《插花艺术》等课程;
3.推进本科生个人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创新改革,由专业主任、专业教师和班主任共同指导大一新生制订适合自己的个人人才培养方案,第四学期结束时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明晰自己四年的学业规划。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1.以教学团队为单位管理师资和课程,每位老师都进团队,鼓励每门课程以团队为单位开展教学和教研工作,近三年新进教师与资深教师组合上课。
2.加强中青年教师的职称建设,力争1-2人晋升正教授,2-4人晋升副教授,尽快形成以高级职称为主的纺锤形稳定职称结构;
3.培养多名青年教师种子选手,在省级以上教学竞赛获奖,积极申报省级以上教学名师。
(四)课程建设
1.认真编写和执行课程人才培养大纲,以“育人”为核心导向,做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加强课程间的协同;
2.建立课程标准,以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为平衡教学资源,统一教学内容,严守不因人设课,不挑选学生,不闭门造车的原则,以教学团队为单位统一课件与教材,统一教学内容与方法,统一考核方式与内容;
3.组建教学团队,加强教学研讨。拟组建场地生态学课程教学团队、善境伦理学课程教学团队、规划设计Studio(二年级组)、园林植物栽植与养护课程教学团队、花卉栽培学课程教学团队、园林植物育种教学团队;
4.积极探索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改革。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全面提升课程质量。深入推广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小班化教学、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优秀行业专家走入本科课堂计划,发展“双师型”和“一手案例型”教学模式;
5.建设优质课程,加强慕课、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专业思政示范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新形态课程建设,力争建设期内以《场地生态学》《园林植物栽植与养护》《花卉栽培学》《园林植物育种学》等课程申报省级以上一流课程;
6.力争建设期内开出2门以上全英课程;
7.每年组织2次以上一流课程建设交流会,邀请国家教指委委员等专家来校指导建设。
(五)教材建设
1.加强教材建设,积极申报、主动参与省(部)级、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工作,至少获得1项省部级或以上规划教材立项;
2.拟重点孵化教材清单:《场地生态学》、《善境伦理学》、《自然公园规划》、《园林美学与文学》、《园林植物概论》、《花卉生理学》、《花卉栽培学》、《园林植物育种学》、《插花艺术》。
(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1.加强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至少立项省级或以上教改项目2项,质量工程项目2项;
2.每年邀请1-2次国家教指委专家进行教改工作指导;
3.基于华农-纽卡斯尔风景园林国际班联合办学,学习国际先进课程体系与教育经验,促进教学改革。
4.力争建设期内申报2-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2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七)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1.积极争取学校资源,利用合理排课机制在教学楼常设园林专业课室8间,美术专业课室4间;
2.对现有实验室设施设备升级改造,进一步搭建相应的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创业平台,结合38号楼搬迁物资与院楼周边环境资源,建设专业实践教学中心;
3.实行校企协同育人,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至少建设省级或以上本科实践教学基地1个;
4.加强资源平台建设,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校际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新增校级本科实践教学基地2-3个;
5.鼓励创新创业精神,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互联网+”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项目,力争学生立项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项目15项以上;
6.实施科协协同育人,鼓励本科生进入教师科研团队,基于大创课题、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鼓励本科生发表论文(授权专利)10篇(项)以上;
7.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与国内专业竞赛,争取获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15项以上。
(八)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有关行业标准,根据办学实际和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构建全员参与的“标准—执行—检查—评估—反馈—改进”的循环闭合的持续改进机制以及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通过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专业评估、毕业论文质量评估、试卷质量评估等,以及教学督导、领导和同行听课、学生评教等质量监控和反馈,对本科教学实行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充分实现。
3.构建用人单位、行业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并有持续改进的相关机制,推进专业的持续发展。
4.力争使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能充分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精神,优化学习和工作氛围,使办学条件在软、硬件方面令全体师生满意。
第四章 附则
本建设实施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建设周期为3年,由学院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