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总体概况
华南农业大学2016 年获批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立足国家林业重大战略需求、大湾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广东林业发展的需求,构建起具有南亚热带森林资源保护、研究与利用特色鲜明的林学学科,形成了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与经营管理、森林有害生物防控、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森林资源利用五个方向。现有专任教师81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30人,94%具有博士学位,62%具有国(境)外留学经历。有国家级人才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广东省人才2人。专任教师中博士生导师19人,学术型导师49人。现有在校博士研究生40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76名,2021年新招博士研究生13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4名,毕业研究生19名,毕业研究生主要就职于教学、科研、企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2021年,学科共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51项、横向课题100余项,到位经费近250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179篇(SCI 103篇),授权专利29件,其中国家发明专利20件。
二、 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华南农业大学是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是广东省首批“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本学科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政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多措并举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向时代楷模卢永根院士学习,努力培养“学林、爱林、兴林”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坚持把党支部建在教研室、实验室,打造“又红又专”的基层党组织,有效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充分发挥了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学生“进村头、进田头、进屋头”的“三进”社会实践,并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广大学生“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筑牢线上线下意识形态阵地,以学生党员和骨干培育为抓手,立足国情、社情、校情,深入持久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贯穿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全过程,构建以林业生态为核心的课程思政体系。
三、 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设立学校学位委员会,学院成立分委员会负责学位授予工作。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文件,学校制定了“学籍与培养”、“学位与导师”、“奖助政策”、“日常管理”方面的相关文件。
学籍管理与人才培养:为保证研究生培育质量,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学位点制定了学籍管理实施细则、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规定、课程教学管理、课程经费管理办法及课堂教学行为规范。课程结束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对研究生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和科研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和评定。为保证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对研究生论文选题、专业基础和技能储备进行总结和审核,制定严格的开题报告制度。着眼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积极组织博士及学术型研究生赴境外参加有关学术活动,如通过联合培养、赴境外短期交流和课题联合攻关等,以期通过学术交流和参与境外实验室研究工作提升研究生科学创新意识和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
导师评聘与学位授予:悠久的办学历史沉淀了“营山营林、树木树人”的精神,充分体现了林学学科教育理念、师德境界和价值追求;百年学科历史沉淀了深厚的学科文化,映照在教师身上便是浓厚的林业情怀。在老一辈林学家的召感之下,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从培养质量、科研项目、到账经费和成果产出对导师进行遴选,制定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聘任办法和遴选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岗位管理,明确岗位职责,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从总体上做出了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管理办法、相似性检测工作暂行办法、毕业论文答辩管理规定、涉密学位论文管理办法、对答辩过程中“存在问题学位论文”处理办法等具体指导学生论文申请,保证学位授予质量。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孕育出专注、投入、严谨的治学氛围,教师全身心投入科研与教学,严守学术道德底线,从未出现任何学术不端行为。
学风教育:学院立足于科研育人体系,着重打造研究生科研活动品牌效应。每年通过开展研究生“植对你有感觉——我与植物的对话”校园植物科普主题活动及图书馆线上讲座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及实践动手能力,将勤学善思的林业科学敬业精神贯穿于研究生的课堂与课外,构建学术诚信教育的常态化运行机制。学院注重发挥师生联动效应,以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为契机,开展学院师生座谈会,做好学生入学第一课,营造学术道德规范及诚信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每位研究生在入学时也均签署知识产权承诺书。每学期学院以及研究生各班级也通过专题工作会议的形式来强调学术道德以及学术规范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此外,学校及学院根据《研究生工作手册》中的相关条例,对于学术不端等行为有明确的处理办法,每位同学的奖助学金评选均与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挂钩,一经发现有相关行为即取消所有评奖资格,以此警戒。
奖助体系:学校和学院建立健全了《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助学金实施办法》(华农党发〔2021〕35号)、《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华南农办〔2016〕32号)、《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选暂行办法》(华农党发〔2014〕48号)等长效、多元、完备的研究生奖助体系。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使用国家财政投入经费、学费收入、导师科研经费资助、社会捐助和其他有关资金,整体提高研究生在读期间的待遇水平。
四、 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1)更新教育观念,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的教学体系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设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将学术道德规范类课程设为必修课。二是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强化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努力实现“三统一”,即: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相统一,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统一,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林业人才。
(2)重构教学内容,建设现代化教学平台
以“新林科”为导向,把新理论、新技术、新业态融入教学内容,强化研究方法类、学术实践类、研讨类以及跨学科等课程,优化设计“前沿知识—基础理论—实验设计”三大模块教学内容。引入“雨课堂”等现代化教学平台,开展智慧型教学、“翻转课堂”教学,运用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的 PBL 教学法。
(3)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创新思维和能力
一是结合行业发展前沿和国家发展趋势,基于导师自身研究方向和领域,组织研究生参与专题讲座及行业学会和各高校举办的学术会议,2021年学院举办林风青年学术论坛、molecular forestry等学术交流会16场次,邀请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和专家围绕国际前沿科技及热点研究领域展开交流和探讨,为学生营造了良好学术氛围和条件。二是建立教学平台共享机制,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平台,学院公共实践教学中心,省部级科技平台均向研究生开放。三是结合校外教学科研基地的实践课题,组织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研究,在实践活动中总结理论应用知识。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1)构建高效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教务员+辅导员+教师+导师+教学督导“五方联动”的教学监控机制,构建包括质量目标、资源支持、组织管理、监控反馈系统的“四位一体”的质量保障机制,形成教学质量监控的闭合循环。强化教学评价结果的运用,将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与教师年度目标考核、教师职称评审等工作挂钩。
(2)严控毕业论文质量
严格实施开题报告评估+中期考核+论文预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四环节”制度,由开题报告审核小组对论文开题进行评估,中期考核小组根据考核结果确定淘汰与延期,通过预答辩确定是否参加正式答辩和论文修改,研究生学位论文采取双盲评审,由学位分委员会对论文质量进行最终审核,学位论文抽查100%合格。
六、改进措施
(1)培育和引进措施并举,稳定师资队伍规模,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坚持培育为主、引进为辅的人才队伍建设策略,提高师资队伍质量。7个学科方向分年度制定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方案,以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加强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制定出校级、省级和国家级人才后备人选、时间表和路线图。各学科方向以国家和广东省林业行业发展紧密关联的共性关键技术为突破口,组建大团队,制定大目标,培育大人才,产出大成果。
(2)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完善技术平台建设
在明晰学科方向与行业发展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组建大团队联合攻关,建设大平台协同育人,突出热带亚热带的地域特色,解决华南地区林业产业中突出的关键性科学和技术问题,拟组建11个科研团队,建立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彰显学科在区域林业产业中的领头地位和优势。未来五至十年重点打造林木次生代谢物、木本药材、木本饲料、林木激素生物学、林业微生物、森林有害生物防控、森林康养、林业资源化利用等研究团队。建立和完善功能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平台。
(3)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进一步厘清一级学科和学科方向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夯实“三全育人”工作基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分学科方向制定研究生毕业标准,将政治思想、林业情怀、科学精神、科研成果、专业素质统一纳入毕业标准考核范畴,综合考察其支撑毕业标准的达成度。
(4)优化研究生培养体系,全面提升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
结合新林科发展动态,优化课程体系,实现精品课程、科学研究与学科发展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模式。进一步强化培养过程管理,严格执行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等培养环节,严格学位论文质量审查,坚持博士、硕士毕业论文盲审制。